游客的人流將通過一個開敞的中央樓梯和位于建筑核心的電梯在公共空間內(nèi)循環(huán)。對觀眾而言,以最適合的方式欣賞和感受文化,最好的博物館就是能夠令他們感到驚奇、敬畏、愉悅的所在。
2、微縮場景
微縮場景是在參考相關文件資料,圖片資料,甚至現(xiàn)實世界已經(jīng)存在的場景,按照一定比例縮小,并用各種材料制作出來,向觀眾展示的模型。微縮場景的對象可以是某一知名景點、可以是某一個故事情節(jié)、可以是一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場面。也有公司企業(yè)會將本公司的區(qū)域規(guī)劃以微縮景觀的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群展示。
微縮景觀有助于觀者能更全面、整體地觀察和了解場景所要表達的意義,著名景點的微縮景觀還具有裝飾性。
設計師們也會通過對微縮景觀的藝術加工使其成為閃亮的裝置藝術。
微縮景觀不同的縮小比例會給觀者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某些大型建筑的微縮版雖沒有原型那般宏偉,卻別有一番精致。微縮的戰(zhàn)爭場面可以給人更為壯觀的場面。
現(xiàn)在隨著現(xiàn)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微縮場景的展示效果散發(fā)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如由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設計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其中就有大量的微縮場景,其中展示南京、江蘇一帶的名俗民風的一組場景格外引人注意,主題是微縮的房屋建筑和忙忙碌碌的人民,整個背景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出遠山和天空,虛擬的燈光給整個場景渲染出了日出、日落的效果,早晨煙霧彌漫、中午太陽當頭,黃昏夕陽西下,驚起一群野鳥,向著落日飛去。給人的真實感讓許多的游客流連忘返。
現(xiàn)今的展覽展示提到微縮場景、不得不提的便是幻影成像技術、幻影成像系統(tǒng)是基于"實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學成像結(jié)合,將所拍攝的影像(人、物)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體模型景觀中,演示故事的發(fā)展過程。
首先“展覽+”將展覽的功能多元化,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博物館展覽普遍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構筑對 特定民族或國家或群體有意義的生活世界秩序和集體身份,不但給不同類型器物、文化、文明的對比提供了工具, 而且強調(diào)了物與人建立關聯(lián)的方式,并嘗試著在每一個現(xiàn)實中,探尋具有時間維度的過去、當下和未來如何形成關聯(lián)。
3、蠟像半景畫場景
蠟像是一門被稱為“立體攝影”的超級寫實主義雕塑藝術。蠟像藝術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形,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更有還原歷史人物的獨特功能。蠟像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傳入我國,經(jīng)過我國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現(xiàn)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F(xiàn)在各類博物館中的歷史場景復原中蠟像的運用相當普遍。而蠟像在博物館中的存在往往和半景畫配合十分密切,半景畫可以彌補博物館布景空間局限帶來的不足,半景畫通過繪畫中透視和空間處理手法將整個場景的空間背景進行了大幅度的延伸,將整個場景的畫面擴展到無限大。至于半景畫的這個概念也是近幾年提出來得新名詞,主要的意義是在于半景畫的畫面需要畫在弧形墻面上,畫面通常為150°~180°展開,給游客一個更好的觀賞體驗,最著名的半景畫當屬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的《盧溝橋事變》??梢赃@么說半景畫是蠟像場景的空間延伸,中間需要配合地面塑形等技巧,而蠟像則是半景畫中主體部分從平面走向立體的載體。
4、動態(tài)多媒體
相對于幻影成像技術,動態(tài)多媒體投影顯得更為簡單,在整個場景復原當中也經(jīng)常要與現(xiàn)場的布景、蠟像人物、半景畫相結(jié)合,對整個畫面效果起到輔助的作用。如重慶大足石刻博物館,該館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護、研究、利用為主體,采用數(shù)字化、虛擬成像、多媒體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啟用環(huán)幕電影廳,充分展現(xiàn)大足石刻獨特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以及對石窟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讓游客能身臨其境地接觸到逼真的模擬石窟,感悟藝術的魅力。
博物館中的場景復原在展示空間上融入了更多的氛圍感和體驗感,在現(xiàn)在的博物館展示設計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步伐和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博物館的場景復原必定會展示出不可思議以及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