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可思議,但諸如霸王龍牙齒之類的化石確實存在。在筆者研究恐龍的期間,也曾產(chǎn)生過種種疑惑,霸王龍的骨骼如此巨大,同時又擁有如此奇怪的頭身比例,使人不得不懷疑它們是否真的真實存在過。然而,對于博物館中的化石,觀眾還存在另一種疑惑,即單純地認為它們并非實物,而是偽造的。而讓事情變得棘手的原因是——觀眾們認為一些標本和展品比另一些看上去更為“真實”。
“最真實”的展品——化石標本
說起化石,我們在博物館常見的有三種:實體化石、遺跡化石和模鑄化石。
1實體化石
從地下直接挖出來的化石(骨頭,貝殼,葉子,蛋等)。然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也并非完全“真實”,骨骼化石不再完全是那些古老動物的原始骨骼,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骨骼本身的礦物組成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其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但它已經(jīng)并非原狀,而是一個骨骼化石。
2遺跡化石
保留在巖層中的古生物生活時的活動痕跡及其遺物,如足跡。
3模鑄化石
古生物遺體留在巖層或圍巖中的印痕和復鑄物。
二者都只是古生物留下的痕跡,而非古生物身體的真實部分。
因此,即使是最真實的化石標本,它和曾經(jīng)存活于世的古生物也并非完全一致,但很少有人會說這些不是真的。(盡管為了更好地陳列這些化石標本,它們可能接受了一些修復)。
“以假亂真”的復制品——石膏澆鑄模型
對于恐龍骨骼骨架這類大家伙,在世界各地展出的機會相對較少。一開始,只有保存完整的霸王龍或劍龍骨架可以在不同的博物館之間進行巡展。而如今,人們愈發(fā)覺得為了確保展出而在這些無價的骨骼化石上穿孔是一個糟糕的主意。因此,在如今的展覽中,展出的大多都是骨架化石以及其他化石的石膏澆鑄模型。這些石膏澆鑄模型的制作方式與牙醫(yī)為你制作假牙以及你在學校里利用樹脂和橡膠澆鑄模型的方式相似。博物館可以使用這種方式來制作整個骨架模型,也可以利用其他動物的骨骼或同一動物的其他骨骼進行澆鑄建模,從而去補齊一副骨架所丟失的部分,如前肢和后腿。
在某種程度上,石膏澆鑄的模型顯然是不真實的,它們并非真正的化石標本,但同時也并非是完全虛假的。它們是真實化石標本的復制品,并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這些化石標本的原貌(通常是從微觀細節(jié)來確定所用模型是否逼真)。正如達利和達芬奇的繪畫的照片并非真正的繪畫作品,但它并非是為了欺騙世人的假冒偽劣,而是讓觀眾有機會更為清楚地欣賞作品的細節(jié)。
博物館一般會對展品是否為復制品進行標注,并指明一件展品中哪些部分是由化石組成的,而哪些部分又是由石膏澆鑄而成的,同時也會在展出中用兩種不同的顏色進行標注。